活动回顾| “新限塑令”实施四年部分场景仍需加强塑料污染治理(附调研报告)发布日期: 2024-11-12 来源:贝博网页登录入口
近年来,我国格外的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新限塑令”),之后各地相继出台塑料污染治理的省级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这中间还包括2020年底出台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
2023年,在“新限塑令”和“行动计划”出台并实施近三年的背景下,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简称“自然之友”)与天津市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简称“零萌公益”)发起了对北京市零售、餐饮行业执行塑料污染治理政策的调研,以第三方视角对政策执行情况做跟踪评价,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2024年8月15日,自然之友与零萌公益联合举办了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执行情况调研报告发布会暨民间组织与多方力量关于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交流研讨会,共同梳理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的执行现状与挑战,为后续政策优化和未来行动提供思路和方向。
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 孙敬华介绍,本次北京限塑政策执行情况调研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针对受访场所的塑料制品提供/使用/售卖/收费情况、台账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做了走访调研。
1、虽然大部分超市、餐饮门店已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吸管,但可降解塑料、无纺布、复合材质等“替代材料”并未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导致更多浪费和污染,成为监管盲区。
2、塑料购物袋收费仅在大型超市执行到位,在农贸市场、餐饮打包、小型便利店等其它场景并未充分落实;超市连卷袋不在收费范围内,使用量巨大。
3、餐饮堂食禁用的一次性餐具仅包括筷子、刀、叉、勺,而一次性碗/盘、杯子等仍大量使用;许多中餐馆以“消毒套装”变相提供一次性筷子并收费。
5、目前的限塑手段和宣传力度不够,对于消费者主动减塑行为缺乏实质性鼓励。
1、对“替代材料”进行科学评估,避免用“有问题的替代品”替代传统塑料;未来不应以材料替代作为北京市的主流减塑方案,而应以“改变一次性消费模式”为核心。
2、除超市收银区外,其它场景的塑料购物袋收费也应加强监管;收费制度应覆盖所有材质,不应对可降解塑料、无纺布、复合材质等豁免;对于连卷袋,建议北京市商务部门制定明确的收费制度,探索超市连卷袋收费的方法。
3、扩大堂食一次性餐具禁限范围,纳入一次性塑料杯、塑膜纸杯、塑料碗/盘等常见品类;执法部门加强监管,督促只提供一次性餐具的企业改进供餐模式。
4、建议北京市将塑料预包装纳入限塑范畴,限制商家过量使用、过度包装;鼓励超市探索预包装回收;针对预制菜和半加工菜品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展开调研,研究减塑方案。
5、探索源头减量、重复使用方案,例如推广押金制、改进称重-结账流程、鼓励自带杯自备购物袋等,通过服务模式的改变,给消费者“无塑消费”选择权,形成支持消费者减塑行为的消费环境和环保氛围;落实“重点用塑单位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增强管理者的减塑主动性,宣传推广优秀商家的成功经验并给予表彰或奖励。
在本次交流研讨会的主题分享环节,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为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理念阐释、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
青合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研究院执行院长 蒋南青博士分享了《中国塑料污染治理发展与理念建设》,介绍了全球塑料现状和循环原理(循环经济三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45%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分享了中国不断推进的限塑政策、国际减塑经验、塑料回收模式的变化与前景等。
重庆巴渝公益主任 郑建分享了该中心所做的重庆市商户、超市和酒店行业塑料污染治理执行情况调研报告,该报告发布后,对重庆当地限塑政策落实,特别是《重庆市一次性用品目录清单管理办法》的出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报告最后提出了中长期建议:建议秉承循环经济理念,实践耐用品重复利用、逆向物流、共享模式、分类回收升级再生等方式推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和面向2030低碳社会转型。
来自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代表处的生命周期评价可持续发展专家 赵旭晨博士介绍了《周转筐LCA研究》:在果蔬运输中,对比各类一次性运输箱,在环境影响、资源消耗方面,可循环使用的塑料周转筐表现出显著优势。
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 郭翰缘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地方限塑立法在立法制度上的障碍和机遇,帮大家理解法律和法规的复杂体系和执法趋势。她认为,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的地方立法,可以在国家现有限塑政策的基础上,做“细化”和“填补”,结合地方实际的需求,逐渐完备有关政策,并可实现自下而上推动立法;而环保组织可以从监督执法、推动禁限立法的细化或填补、推广替代产品/消费模式这三方面开展工作,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和创造性解决方案。
接下来的圆桌讨论环节,主题是“实践经验与未来建设——推动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发展走向循环经济”,来自不相同的领域的分享者带来了各自机构在塑料污染治理这条路上的实践探索经验。
圆桌环节“实践经验与未来建设——推动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发展走向循环经济”与对话嘉宾的合影
美团青山计划公益板块负责人 李嵘函,介绍了美团的绿色包装、外卖“无需餐具”、规模化餐盒回收、再生材料应用、奶茶杯回收等项目。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市集板块负责人 房园分享了市集十多年来的环保举措,包括所有农户和市集门店不提供一次性购物袋、回收利用二手袋、循环使用鸡蛋托等包装物、自带容器散打、二手毛线复活团、零废弃会议餐等。
中国包装联合会循环经济专委会专家 王韧老师介绍了循环经济专委会近期在减塑方面的工作,包括制定可回收包装标准等;他表示,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背景下,现在出台了许多对塑料回收的利好政策,期待政策尽快落地,帮助行业稳步,快速成长。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塑料倡议的项目经理 贾柊楠博士,介绍了国外推广循环经济、EPR制度等经验。
会议主办方表示,希望这次会议的探讨能够为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的后续政策优化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也希望与关注塑料议题的社会各界力量建立更多深入交流的契机。